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周伟驰来我院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5-18

本网讯(通讯员夏天晗)5月12日上午,应老金沙9170登录入口宗教学教研室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伟驰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奥古斯丁哲学之汉传史”的精彩讲座。讲座由翟志宏教授主持,老金沙9170登录入口黄超副院长、曹彦副教授和赵盼副教授以及来自老金沙9170登录入口的多名师生参与了这次讲座。

周伟驰老师本次讲座内容的结构与重点主要围绕着“奥学东渐”的过程以及“奥古斯丁哲学的特质”展开。“奥学东渐”的过程即奥古斯丁哲学汉传历史的梳理,共划分为五个阶段:1、明清之际;2、晚清时期(1807-1911);3、民国时期(1911-1949);4、改革开放前(1949-1979);5、改革开放后(尤其新世纪以来)。明清之际,第一代来华传教士已带来对奥古斯丁的介绍,有来自大陆耶稣会的罗明坚与利玛窦,有来自菲律宾多明我会的高毋羡与多麻氏。耶稣会士高一志撰写了第一部奥古斯丁传记《天主圣教圣人行实》。晚清时期,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中译本有慕维廉的《古圣任罪》,还有胡贻谷的《古圣明心》。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撰写了那时为止最长的一部奥古斯丁传记《奥古斯丁》。民国时期,有雷鸣远《圣奥斯丁归化史》,王德纯《圣奥斯定传略》,徐景贤《圣奥斯定与中国学术界》,英雅各《奥古斯丁金言录》,巴彼尼《圣奥斯定传》。中国学界有王昌祉《圣奥斯定与异教徒美德》、徐宝谦译《忏悔录》、邹秉彝译《上帝之城》等,遗憾的是后两者均佚失。

改革开放前,有吴应枫译《忏悔录》、译甘兰《教父大纲》。唐君毅指导赵黎明写作《奥古斯丁之生平及其思想》、徐匡谋撰写《奥古斯丁内心形上学》。有汤清编译《奥古斯丁选集》,周士良译《忏悔录》,吴宗文译《天主之城》。改革开放后,1979-1989年是大陆撰述的新旧错杂期,为代表的有傅乐安、范明生等人。90年代以后,有赵敦华著《基督教哲学1500年》等。新世纪后,奥古斯丁哲学研究开始专业化。

围绕“奥古斯丁哲学的特质”,周伟驰老师分几大专题向大家作了详细讲解。首先,是“形象论”的传播,分为两条路线:1、奥古斯丁-罗耀拉路线:记忆-理解-爱(记含-明悟-爱欲);2、奥古斯丁-托马斯路线:存在-理解-爱。最早明确地将灵魂三司跟三位一体联系起来的,周老师认为可能是毕方济,由他口述、徐光启笔录的《灵言蠡勺》多处引用奥古斯丁,其对灵魂结构的理解,不仅运用了奥古斯丁“记含-明悟-爱欲”框架,还将“内言”采纳了过来。书中关于灵魂的本体和功能、灵魂作为上帝的肖像和未来美好的趋向,都深受奥古斯丁心理三一论或“形象论”的影响。其次,是原罪论与恩典论的译介。庞迪我曾伴随利玛窦左右,其著《庞子遗诠》约写成于1610年,明末出版。书中在解释始祖犯罪及其后果时用到“原罪”一词。

再次,是末世论的传播与论述。奥古斯丁末世论在明清传入中国,主要以语录格言的形式流传。以高一志、阳玛诺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在著作中已有对奥古斯丁末世论的引用。最后,周伟驰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有关奥古斯丁“我思”概念、主观时间论以及奥古斯丁政治哲学之汉传史的讲解。

在提问环节中,周伟驰研究员与我院师生讨论了当今国内奥古斯丁研究的总体情况,他认为,奥古斯丁作为教父哲学大家,国内相关研究其实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其著作卷帙浩繁,且大量著作还未出现中译本,另一方面在于其思想庞杂,想要系统研究难度非常大,国内相关研究仍然只局限在少数重要主题。关于奥古斯丁哲学汉传史研究与当今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关系问题,周伟驰老师认为学者做学问,首先应秉持客观、中立立场,客观地挖掘文化交汇的源流,然后对时代作出回应。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